专访徐红菊:以文创为桥,让“秦巴天府”汉中走向世界

在2025首届全球旅游服务大会暨交易展上,汉中展台凭借浓郁的“中国风”与鲜明的地域特色,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近日,汉中文旅局局长徐红菊在接受专访时,详细阐述了汉中此次参展的亮点、推动文旅融合的思路,以及如何借助文创产品让“秦巴天府”迈向国际舞台。

替换.jpg

文创产品:文旅富农的新载体,情感链接的纽带

徐红菊局长介绍,本次大会汉中精心挑选了约60个种类的文创产品参展。她强调:“文创产品已成为‘文旅富农’最为游客所喜爱的形式之一,它不仅承载着当地的文化底蕴与产业特色,更是城市与游客之间重要的情感桥梁。”

在众多展品中,基于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的产品尤为突出。

图片3.png

·非遗新生:藤编技艺的时尚蜕变

徐局长特别提及了汉中久负盛名的藤编。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汉中开发出了融合“朱鹮”等四大IP元素的藤编背包、配饰等产品。“这些产品兼具实用性与时尚感,非常契合现代旅行者的需求,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她还透露,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汉中时,对汉中藤编给予了高度评价,嘱咐要“保护好、传承好、创造性转化好”,这为藤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情感回归:明信片的反向潮流

在数字通讯时代,汉中别出心裁地主打明信片。徐局长介绍:“我们选择了一条反向的道路,回归书面交流与情感寄托。”这些明信片以中国摄影家协会在汉中拍摄的朱鹮主题美景,以及西汉、东汉国宝级文物为元素进行设计,深受参展商和游客的欢迎,成为人们深入了解汉中历史与现状的独特窗口。

·文化赋能:朱鹮酒的创新融合

另一大亮点是“朱鹮酒”。这款产品将黑米的非遗技艺与干红酿造工艺相结合,并在包装上融入了朱鹮文化创意。徐局长欣喜地表示:“它不仅是酒类品种的创新,更代表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该产品在现场获得了外国嘉宾的高度评价,已有几家企业表达了产业合作的意向。

国际视野:中国风韵吸引世界,文旅融合前景广阔

谈及参展效果,徐红菊局长表示超出了预期。她观察到,不少外国旅行商和商会代表被汉中展台深深吸引。

“一方面,我们精心打造的场馆设计,体现了秦巴腹地‘天府之国’的绿色生态;另一方面,丰富多样、富含‘中国风’和国家‘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布局,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她认为,这个平台不仅展示了汉中的形象,更带来了产业合作的机遇,启示文旅发展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推动跨行业、多业态的深度融合。徐局长总结道:“文旅是一项赋能产业,更是朝阳产业。”

图片4.png

入境游升温:政策红利与文化自信驱动增长

对于汉中入境游市场的情况,徐红菊局长提供了具体数据:“以往外国游客年接待量约在200至300人,且多以公务商务为主。但从2023年开始,数量显著增长,从2300多人增至目前的约5000人。”

她分析认为,这一增长得益于多重因素:“大秦岭IP(包括秦岭四宝)、深厚的‘两汉三国’汉文化底蕴(汉中作为汉文化发源地)是核心吸引力。同时,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故事的广泛传播以及入境游政策的持续优化,像汉中这样的城市也享受到了发展红利。” 她对未来汉中文旅的国际吸引力充满信心。

图片5.png

精准画像:年轻客群青睐兼具文化、体验与科技感的文创

哪些文创产品最受年轻群体欢迎呢?徐局长介绍,他们通过市博物馆等文创销售网点的数据进行分析,以精准把握市场需求。

图片6.png

研学与青少年群体更偏爱承载文化元素的冰箱贴、文体用具、背包、玩偶等,同时,他们对融合了科技元素的 “科技富农”类产品也表现出浓厚兴趣。中青年客群则更青睐文化价值承载度高、能提供参与感的产品,例如,基于“石门十三品”书法瑰宝的拓印体验,以及融合藤编与羌绣技艺、可供参与制作的非遗用品。“他们希望通过参与和购买,获得独特的体验感,并赋予产品个人的情感与文化内涵。”

通过此次专访可以看出,汉中正以文创产品为重要抓手,深挖文化内涵,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并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中,这座“秦巴天府”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自信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图文/王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