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 中国温泉之城

撰文 张丽娜

2024-03-04 10:26:16

1.jpg


江西省的简称“赣,源自省内的最大河流——赣江。这是长江的一条主要支流,自南向北纵贯江西全省,而它的源头正在赣闽边界武夷山西麓的赣州市石城县。我们来到石城这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赣江和江西﹁探源﹂,发现这片﹁碧水丹山、人文荟萃﹂之地有着立体而丰富的面相——它不仅是千里赣江发源地、客家民系发祥地、红军长征重要出发地,而且还拥有中国白莲之乡、烟叶之乡、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灯彩之乡、温泉之城等众多美誉;对其中每一重面相的发掘,也让我们对赣江、对江西的山水世界收获了更深入的认知与体验。



都市和自然野趣共生


从赣州市区出发,驱车两个半小时就能到达石城县。一路上,汽车仿佛在生态走廊间挺进,透过车窗,视线也展不远,周遭的山茫茫无尽、覆盖着厚厚绿衣,“客路青山外”符合我这个北方人对江南景色的最美好想象。


当青山之间轻柔地拐出一条弧线的水道掠入车窗后,和自然野趣相伴相生的古老县城——石城就到了。从地图上看,位于出江西入福建、广东关口上、抚州赣州三明龙岩四地市交汇处的石城,无疑处在一个枢纽位置,地理学上把这种黄金方位称为“通衢”。这一名称里写满了要道的属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它也的确起到了承南启北、贯通东西的作用。客家人的南迁途中,它就是一处重要的中转站,有人从这里越过武夷山,东进闽西,南下粤北,有的则留了下来。可以说,石城“是南迁汉民走向客家民系的大门”。

我们在这座千年古城里漫步,遥想它当年的辉煌与灿烂,而眼前依然是绿意盎然,你很难想象,都市与自然是如何做到这样和谐共生的?如果将时间倒转千年,彼时的石城还只是比较开阔的一片河岸,智慧的先人发现了这方宝地,并定居下来。这种择址的趣味与眼光便注定了石城后来发展的主旋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赣江在石城段有一个更诗意的名字——琴江,石城就坐落在两岸,依河势而建。我初听“石城”二字时,下意识地以为它是一座石头筑成的方城,却原来根本无法围合,只是因境内“环山多石,耸峙如城”而得名。城里青山延绵起伏,水系枝津回互,放眼望去,远处的山,近处的水,中间的民居街区,浑然天成,走不几步还能遇到一个小山包,就安然地与闹市比邻。生态、野趣、宜居、低碳、休闲……在这里混搭出了现实样板间,整个县城就是一个大景区,“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

有河就自然少不了桥,在石城那么多桥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自然还是处于县城核心位置的琴江廊桥,同时它也是石城的名片。这是一座大型现代化仿古景观廊桥,颜值与实用兼具,路与桥很自然地互联,抵消了两岸生活的割裂感。桥长150多米,宽有70多米,中间的车行桥宽30米,两侧的廊房各宽21米,主体两层局部三层,采用明清风格,形体简练,细节考究,设有景观休闲长廊、观景台、廊亭等,桥墩上设计有12生肖,古典韵味十足。晚饭就在廊桥附近吃的,当地朋友坚持这样安排,说饭后会惊喜。果然,一出饭店就像换了人间,此刻全城灯火辉煌,各式灯彩悉数登场,音乐喷泉展露迷人风姿,廊桥如彩虹卧波,与桥岸的宝塔交相辉映,桥、水、塔相融合,人间至美。后来才知道,“塔影江心”本就是古代琴江八景之一,就这样美了千年。乘船夜游琴江,岸上的灯光投到江里,随着水纹的波动扩散开来,光彩熠熠。两岸夜景繁华,用朋友的话来总结,“夜游夜演夜宴夜购夜浴……应有尽有”,难怪人们又称石城为“内陆小香港”“江西旅游夜明珠”。


5.jpg



千年宝福院塔,斜而不倒的抗震密码


绿树掩映的琴江河边巍然屹立着一座结构精巧、造型独特的古塔。该塔始建于北宋年间,是一座江南楼阁式佛塔,高59.8米,既保存了盛唐遗风,又兼有大宋风格,是客家先民融中原文化与闽粤特色而成的乡愁地标。


古时,人们常将宝塔建于江河岸边,暗含“镇水”之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宝塔镇河妖”,宝福院塔亦是如此。相传建塔前,石城县内灾害频发,一年一小灾,三年一大灾,农田不是毁于旱灾,就是被洪水所淹。县城河东宝福寺里的道符、应可两位僧人在寺后用县内千家万户的灶砖搭建起一座七层佛塔,用以镇邪避灾,保百姓安康。如今,塔砖上找到的“僧道符立”“应可”字样都印证了他们当年的建塔之举。而宝福院塔竣工后,石城果然风调雨顺、物阜年丰。当地人便应着寺名称塔为“宝福院塔”,一来意为有财宝、有福气,二来又与“保护”谐音,以求庇祐。自此之后,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二十四这两天,全县百姓都会来此拜塔朝寺,这一风俗历经千年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据《石城县志》记载,宝福院塔承袭了江南宋塔的建筑风格,属于“砖外壁、木檐、木平座式塔”,主要采用的是砖砌塔身,外包木构部件(如回廊、塔檐等)的建造方法。这种建筑形式,既能保证砖塔的强度,又便于人们登高远眺。纵使发生火灾,塔身的木结构受损,也可以像更换零件一样更换木制构件,而不会像纯木结构塔那样“牵一发动全身”。整座塔由下向上垒建而成,逐级微收,高而不危,呈竹节钢鞭形朝天而立,飞檐翘角,层层叠叠,充满着无限美感。有趣的是,宝塔塔身基于中国传统数理学而设计为七级六面,体现了古人尊崇天地阴阳的宇宙观,“七”寓意“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而“六”使得塔身像蜂巢一样,结构比较稳固,有利于防风防震。

宝福院塔是我国迄今留存的为数不多的宋代古塔之一,远远望去,你会发现,它与地平面不是垂直的,而是向北倾斜了15°角。古老使它变形,但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技艺却又让它历经千年风雨而未倒,实属不易,只是可惜,这样一座建筑奇迹却鲜有人知。至于为何斜而不倒,普遍认同的原因有二。首先,塔基为柔性基础,即一层厚重的黄泥石灰、一层鹅卵石,并经人工反复夯实,从而起到了加固减震的作用。塔身二层以下的内部砖块都是相对独立的,彼此并不咬合,无论热胀冷缩,还是地面震动,塔体遭受的外力都能被这种设计消解。其次,塔身使用的卧木起到了固定和部分支撑作用,类似今天的钢筋,增强了外壁之间及外壁与塔心柱之间的连接,使塔身成为一个整体,起到了很好的加固防震作用。为避免意外,如今宝塔已不对外开放,它只是像千年来一样默默地俯视着众生。午后一阵风吹来,塔的檐角上铜铃骤响,清脆明亮……


4.jpg



赣江源,江西水塔


石城是一片原生态的生命绿洲,森林覆盖率达75.1%,每年向赣江提供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国家一类水,素有“江西水塔”的美称。


唐代诗人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写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若想在石城寻得这般曲径清幽之地,非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莫属。它距离县城40公里,天刚亮我们就早早出发了,一路上天光刺破云层在车窗上摇晃,我们则在晕乎乎地感受着一圈又一圈盘旋而过的“山路十八弯”中向着目的地进发,目光所及之处层林覆盖,绿意尽染。车子逐渐深入山中,裸露出来的胳膊开始感受到丝丝凉意。到达景区,耳边已是虫鸣鸟叫,依稀还能听到远方飞瀑击石的清越脆响。

保护区在可利用的范围内搭建了游步道、休息亭、观景台,所以走起来并不十分困难,山中清风徐徐,绿树婆娑,叫得上叫上不上名字的林叶海浪般翻卷着,层层叠叠见缝插针地生长,一派不经修饰的自然之美。在天然氧吧里“森”呼吸,让人从头到脚都觉得通畅,胸中更是有豁然之气,眼前一片清明。突然有几段路山石嶙峋,不得不弯腰、侧身、紧贴石壁而过,路边的溪涧忽而出现,忽而消失,水系复杂通达,不知从哪里飞来的水珠时不时地溅到头顶或颈窝里,让人禁不住一激灵。同行的伙伴看到这些溪流表现得异常激动,她是江西人,从小喝着赣江水长大,但却是第一次来溯源。掬一捧溪水在手,深情地望着眼前的细流一路欢歌,冲出一条水路,形成赣江,并最后注入鄱阳湖。千百年来,江西的母亲河就是从这里出发穿过8市51县,哺育着世世代代勤劳的赣鄱儿女。脚下的这片“绿洲”,往近处说,对于保护赣江源头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往远处说对于保护鄱阳湖的“一湖清水”及至长江流域生态体系的稳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样想来,更觉得眼前的莽莽森林崇高而伟大。

赣江源不仅有飞驰而下的山泉,还有接近大自然最快乐的方式——漂流。畅快惬意地顺着湍急的水流而下,一整天的游玩疲惫一扫而光。一路上峰峦隐隐,大江碧水,或急或缓,狂野自由,既刺激惊险,又野趣横生。我们基本是在尖叫中漂完全程的,两只手紧紧抓着漂流艇,连抹去脸上水珠的时间都没有,刚想松手又一个落差来了。两个小时的漂流时长,刷新了我之前的游玩纪录。朋友不无骄傲地说:“那当然,我们这可是千里赣江第一漂,是亚洲最刺激的漂流。”后来看介绍才知道,这条漂流道的长度足足有5公里,高差能达到320米,河湾80多个,险滩56个,水潭22个,途径“仙人谷、鲤鱼跃龙门、三叠泉、金龙潭、七里荷塘”等40多个天然景点。上岸时所有的衣服都已经湿透,走起路来腿直晃,甚至吃饭的时候手还在抖,夹菜都没有力气,对体力的考验也刷新了之前的纪录。


6.jpg



温暖石城,一座泡在温泉里的城


石城温泉康养旅游度假区位于素有“客家摇篮”“闽粤通衢”“中国温泉之城”之称的石城县东部,神奇的地壳运动,不仅为石城留下了鬼斧神工的丹霞地貌,也造就了这里全国罕见的充沛的地热资源——热泉从地下喷涌而出,取之不尽,成为一方奇景。


目前,度假区内已建成有4个各具特色的温泉旅游项目,有以峡谷温泉为特色的九寨温泉、以亲子娱乐为特色的花海温泉、以森林康养为特色的森林温泉、以休闲浪漫为特色的天沐温泉。度假区背靠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一通天寨景区,拥有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江西省AAAAA级乡村旅游点、省级旅游风情小镇、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等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完善,产品体系健全,公共服务精良。

石城是山城,多山便多川多谷,九寨温泉就深藏于高山峡谷间。走进园内,两旁绿植茂密,曲径通幽,一下子就让人陷入这鸟语花香中。没有刻意造作,没有一定之矩,没有高墙拘束,只有自由生长的风景。众多各具特色的温泉池点缀在树木丛中,若隐若现,形态各异,本地人称它为“红色温泉”,或者“峡谷温泉”,形象地点明了丹霞地貌红色砂砾岩石的特色,从而使它成为石城最著名的一处温泉。当然,它的脱颖而出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它是全江西省乃至全国罕见的“双料”温泉,含氟4.40毫克/升,含偏硅酸58.55毫克/升,是十分宝贵的医疗热矿水,具有极高的医疗价值和美容保健作用。我就这样静坐于山水之间,神游于物外,身心与自然完美融合,快活似神仙!而入夜后的温泉更富灵性,泉水叮咚,水波荡漾,星空为幕,晚风作陪,让泡汤这件事情变得妙不可言。

花海温泉,园如其名,“一入园区花似海”。一座座独立的园林式温泉小院顺应地形,依山而建,错落于山野之间,掩映于花树竹林之中,强调生态植被的围合,在布局上回归温泉应有的生态私密、天人合一。这种质朴素雅又不失幽然的高端之境,让人一见倾心。园区还贴心地提供了丰富的游乐设施,从而赋予它极强的亲子娱乐属性。

森林温泉度假酒店的温泉区同样依山借势而建,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热气氤氲下宛若仙宫。另外,园区内还有50多个大小不同、功能各异的特色温泉泡池,有以装饰风格为题的汉唐池、土耳其池、爱琴海池等,有以加料为题的玫瑰花香池、海棠池等,有以美好寓意为主题的福泉、禄泉、寿泉等,每一个温泉池都是一片不同的天地。

天沐温泉是一处多功能温泉养生休闲度假区,集旅游度假、生态养生、亲子游乐、田园休闲、水上游乐、户外拓展、科研科普、商务集会等于一体。拥有国内一流、闽粤赣地区最大最高端的温泉泡池集群,整个泡池区占地达到了5万平方米,泡池以石城特色元素“莲”、石城传统符号“石”及中国帝王沐浴温泉历史风俗主线,以唐代诗人王昌龄《采莲曲》及近代画家张大千《荷塘》为原型,让人有一种忽然从闹市进入世外桃源的感觉,既古典又浪漫。


3.jpg



通天寨,丹霞地貌的史诗与奇迹


在石城厚重的水资源背景之后,通天寨却默默地为我们讲述着“石泉石美石城”故事的另一面——山,而且是奇山。

说来有意思,对通天寨的初印象来自一张景区宣传图。一座石柱山直冲云天,看上去有点像电影里的胡巴,而朋友却指着图片边笑边说:“这是一个‘羞羞’的景区。”于是,我的通天寨之行便是从好奇开始的。 


通天寨是石城县内两处AAAA级景区中的一处,对于一个县城来说,这样的家底已经足够豪横了。一进南门,便看到一块巨石,上刻“通二”两字,初时并不知何意。朋友解释,有人上前留影不就凑成“通天”了吗?果然有趣。景区极好的生态环境与石城整体一脉相承,四季常青的茂林修竹和清澈的泉水总能给人愉悦的感观享受,至于那几千种争奇斗艳的植物,绝对会吸引植物爱好者的目光。站在山下仰望主岩,我不禁想问,也不知道是哪位圣人站在那里仰望苍穹,年复一年?没错,“千佛丹霞,通天胜境”造就的各种奇石怪岩,可以给你创造无限的想象空间,初入景区我便领略到了这一魅力。

通天寨主峰600多米,山道有些蜿蜒,很多人害怕辛苦所以选择了直接从北门进,但不登山又怎能欣赏到“螺号峰”“长城景”,还有傲立于峭壁之上的“美猴王”、镶嵌于山石之间的观音像、站在舰首负责警戒的哨兵、紧紧挨在一起的木乃伊……惟妙惟肖的人像总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而走近再看时伤痕累累的岩石依然那样坚挺不屈的精神又让人有种莫名的感动。最难攀登的山道莫过于没有台阶的龟背坡,很多人都使出了手脚并用的招数。这是一处全国罕见的岩面龟裂,裂缝大多呈六边形,密密麻麻,形如龟壳遍布于岩石表面之上,远看如同千万只乌龟趴在岩石上,人们赋予它长寿与福气的象征。登上以后眼前豁然开朗,让人大呼过瘾。西面和南面就是被誉为“千佛丹霞”的崖壁,两面各有500个未经任何人工雕琢的罗汉像,齐齐整整排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堪称奇迹。甚至有那么一瞬间,我转身时仿佛透过他们窥见了二十八重天。而规模宏大,被称为疑似仙人居所的“仙人居”崖壁竟然长达450多米,壁高近百米,险峻陡峭,高不可攀,更显得巍巍壮观。想来,通天寨历来为战略要塞,兵家纷纷争夺,这些崖壁很是起到了一定的防御作用。

终于,我们登上了位于山巅的玻璃栈道,举止远眺,一派生机勃发,内心的畅快无以言表,同时也领略到了通天寨之名的由来,主岩“外如两指相箝,内若两掌半合,仰视苍穹通天”。同行的摄影师放飞了无人机,我们跟着镜头细细品观了镇寨之宝,被戏称为“生命之根”的石笋干霄,也就是我在宣传图片上看到的代表性景观。亲眼得见后内心生发出的震撼难以言表,它突兀于田野之上,壁陡如削,高535米,威武雄伟,直耸云天,那种“刺破青天锷未残”的雄性气势,昂扬着一种自然、野性、豪放的雄风,写满了永不言败的自信和力量,这是通天寨最壮观伟岸和大气大美的一幅人间胜景。而让人称奇的远不止它,对面通天岩里还深藏着一处“生命之门”,不用细表,大家从名称上就能遐想一番——对,这里是女性的代表,在幽幽竹叶的掩映下,更显神圣和纯洁。类似的天然景观在其他景区也有发现,但阴阳两合之美同处一山,却实属罕见,是中国地理奇观之一。面对它们时,你不得不承认宇宙的神奇,为你真实还原了一幅男人和女人生命之本的神秘画卷,人类绵延于此,浩浩乾坤来源于此,而将这一“密码”留在通天寨又暗示着什么呢?不知道有没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我们知道的是,古往今来,无数的人前来顶礼膜拜,发出最朴素的祈愿:喜结良缘、早生贵子。

生命之根和生命之门中间有一片龟裂的坡状石壁,坚硬的石坡地被整齐地划分成一垄一垄的,裂隙十分规则逼真,形似牛犁过的田畦,人称“仙人梯田”,共有十畦十一垅,面积有两亩之多。通天寨上这样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景观随处可见,可谓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无不让人感叹于丹霞地貌的神奇,感佩于大自然的造化,更为鬼斧神工的精妙而由衷称道,想来,古人也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于是围绕这些天然景观想象出了无数动人的神话故事,又为通天寨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7.jpg



莲香大畲,客家第一村


从通天寨北门出来,盘山而下,大畲古村就位于山脚,坐落在一片群山合围的盆地之中,周遭山峦起伏、山林郁郁葱葱,只有一条路可供进出。古老结实的客家围屋,日夜不停的水轮车,古色古香的木雕门窗,遮天蔽日的参天古树……这是一个安静祥和的原始村落,因“人丁兴旺、衣食无忧”的朴素愿景而得名,近年还入选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石城素有中国白莲之乡的美誉,说的是石城白莲种植历史久、面积广、产量高,而大畲又是石城最著名的莲花种植地。村子不大,但种莲面积却有500亩,是融赏莲、采莲、品莲及荷文化研究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在整个华南地区都是有相当知名度的,主要包括三大区域 :品种繁多的荷花物种园,规模成片的赏莲区和内涵丰富的荷花研究院,种有100多个莲花品种。

想看莲花一定要趁早,最佳时段是早上5点到8点。为了赶在人潮之前,我们4点半起床,5点就到了,但还是有很多摄影爱好者早早就守在了那里,长枪短炮架在池边,好不热闹。莲花花期不长,大家必须抢占难得的时间窗口,一旦错过便少了几分雅致。这是中国夏季最美的田园风光,置身莲海,恍若梦中,随处可见“人戏莲叶间”的迷人美景,空气中弥漫着莲花的淡淡清香。走累了,可以到双层景观亭坐坐,登高远望,看不到头的莲花尽收眼底,热心的村民还提供免费的解暑甜品,更让人流连忘返了。

穿过莲池,就能看到村中一处典型的客家天井式砖木建筑“南庐屋”,位置极佳,紧靠通往闽西的古驿道。南庐屋又名黄家屋,由清乾隆年间的富商黄声远出资兴建,现在的门楣上还镌刻有清代书法家吴仁题写的“南庐”二字,取自“结庐在人境,悠然见南山”,寓意“位于县城东南的茅草房子”,屋主的谦逊可见一斑。整个院子坐北朝南,共分五进,有房九十九间半,中间的正厅尤为雄壮宽大,可以摆100多席宴、同时供1000多位客人入席,房间采用双层结构,一层的通道、长舍进进相通,二层走马楼环环相连,走遍全屋不必踏足户外,充满了浓郁的古韵。

屋后,通天寨的“生命之根”傲然挺立,千佛石横空出世,龟寿石安然静立,石马石昂首远望……这是它天然的背景,屋前挖有一口一亩地大的半月形水塘,水面宽阔,平静如镜,两旁种有7棵古柏,其形若盖,都已经有2 00多年的历史,现存活5棵。大屋、山峦、石笋、古树倒影在池塘中,好似一幅天然的图画,古人的审美情趣跃然眼前。


8.jpg



八卦脑,爱情圣地


享有“四季皆风光”美誉的“八卦脑”,因海拔恰巧1314米,所以也被称为“爱情山”。据说,如果两人能相约从山脚坚持登到山顶,就意味着两人一生一世能天长地久。


八卦脑上是万亩天然草甸,属于典型的高山草甸,宽广辽阔,与蓝天白云浑然一体,风光无限,是一处国家AAAA级景区。其实,它被冠以“爱情圣地”之名,应该不仅仅只有海拔高度这一点原因,或许还是应了春天漫山遍野如火如荼怒放的野生杜鹃,绚烂如炙热的情感,美艳如圣洁的爱情。不管怎样,它都成了近些年非常流行的网红打卡地,甚至很多远道的游客也慕名前来,只为许下一生一世的爱情誓言。景区也特意迎合大家的需求,玩了很多浪漫“小心机”,比如每一步登山阶梯都写有一句浪漫情诗,真的是浪漫了一路,浪漫了千年。不少姑娘小伙儿还穿起古装,更让整座山都弥漫着一种爱的气息。每年四月间的杜鹃花节,是八卦脑的高光时刻,登爱情山、赏爱情花、唱爱情歌、颂爱情诗……八方游客为爱而来。

夏秋时节的八卦脑是户外爱好者的天堂,不少驴友专程从福建、广东赶来,自带装备在山上露营,只为看日出观星空。我们也附庸风雅一回,加入了他们的队伍。高山草甸地势平坦,最适合这种“天为幕地为席”的户外生活方式,仿佛睡在云端一般。已经好久没有看到过繁星璀璨的星空了,更不要说银河,这一晚不仅实实在在过足了眼瘾,还在昼夜循环月升日落中感受到了时间的流淌。清晨早早醒来,去迎接那个神圣的时刻。太阳跃出地平线的刹那,人们欢呼拥抱,正应了那一句“日出相伴,特别浪漫”。随后云雾升起,随风翻滚,眼前的太阳、山峰、风力发电机时隐时现,又是另一种极致的视觉体验。

由于海拔高,一到冬天八卦脑就会披上一件晶莹剔透的外衣,那是大家久久期待的雾淞,在南方地区来讲,并不多见。青枝摇身一变成了琼枝玉树,像极了凝固的珊瑚,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煞是动人,深深地吸一口冰凉凉、甜丝丝的空气,瞬间就能和大自然融为一体。


9.jpg



丹溪村,千年红色古村  


去往八卦脑景区的路上,有一块指示牌,上面写着“丹溪古村,中国传统古村落”,一下子便吸引到了对古村古镇情有独钟的我。循着指示牌走不多远,就能看到一座古村,颇有种柳暗花明的感觉。

据《石城县地名志》记载:“丹溪位于小松墟东北,地处丘陵,有小河穿村而过……原河多深潭,取名潭溪,后改丹溪”。如今,这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将村子一分为二,左边是产业兴、人气旺、环境美的新农村,右边则是“大树千秋绿,清溪绕古村”的古村落,这一隔便是数百年,你不得不承认时光的神秘魅力。


古村中,村口与房前屋后都植有参天古树,是护佑村庄的一道天然屏障,同时也给了这座千年古村一缕浓重的历史感。放眼望去,村中明清建筑参差错落,古老斑驳的鹅卵石小道蜿蜒伸展,建于明代的石拱古桥崇先桥、大气古朴的李氏家庙、历经沧桑的古樟树、富有诗意的荷塘莲池,全都依山造势,排布有致。许多建筑都秉承着徽派艺术特色,青砖灰瓦,花窗雕饰,屋脊如龙,墙头似马,在风雨的侵蚀下显得格外沧桑斑驳。除了古老,还有一点最值得一提,丹溪村是“客家祠堂建筑的博物馆”,厚重的宗祠文化让人敬而生畏,村子不大,却有大小宗祠上百座,它们分为宗祠和房祠,宗祠主要用来祭祖,无居住功能,房祠则与住房连在一起,供本房族子孙居住使用。它们多为两进或三进的客家建筑,主体为砖木结构,其中木结构不用一颗铁钉,全为木榫接头、雕梁画栋,门、窗、天花板都配有镂空雕刻,玲珑精致,默默诉说着这个小山村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其中,名气最大的李氏家庙(绎思堂),门口有两座威武庄严的石狮,门梁上写有“太史第”“中书科”“参军府”等字样,不仅昭示着昔日家族的功名与富贵,还表达着先辈对后人飞黄腾达的殷殷期望。家庙前厅建有一处戏台,前面摆满条凳,每当有表演,村里的老人小孩便会早早围坐过来,等待开戏,好不热闹。

20世纪30年代,红三军团和少共国际师在石城打响阻击战,丹溪村是当时的主战场,期间留下了大量时代特征明显的痕迹,如少共国际师石城阻击战指挥所旧址、至今仍依稀可辨的古建筑墙上的红色标语等,为这座千年要古村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10.jpg



石城阻击战纪念园 革命战争的丰碑


李腊石,原名“迎恩石”,是古代迎接朝廷圣旨的地方。古时曾有一李姓知县常在该处狩猎,人们便将该山名改为“李猎石”,又因石城话中“猎”与“腊”发音相近,所以它便被称作“李腊石”。


位于石城县北的石城阻击战纪念园是一座呈半球形的巨大石头山,海拔398.9米,从北端看是一块完整浑圆的巨石,四周悬崖绝壁,通体褐黑色,像极了一块从遥远天际飞落时被高温煅烧过的巨大石乳,无棱无角。千百年来,它就像一位忠诚的卫士,日夜守护着石城的北大门。有趣的是,它的山脚、山顶各有一座寺庙,分别为中华庵和中华寺,香火旺盛。沿山体南侧还开有一条通往山顶的步行栈道,依山壁走势开凿,虽已失修,但仍保留着清晰的痕迹。

“李腊石”山下有一条峡谷间的公路,如果驻兵山顶,可直接控制和封锁这条要道,堪称天险,也正因此,它成了红军石城阻击战最后一道防线的主战场。那场阻击战是红一方面军长征前夕,在中央苏区北线战场进行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斗。1934年9月到10月,历时40多天的石城阻击战不仅有力地打击了进犯敌军,而且有效地迟滞了敌军南犯的步伐,为红军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的安全集结与转移,至少赢得了十天的宝贵时间,否则,敌北路军便可长驱直入中央机关所在地,后果不堪设想。为了纪念这场战役,石城县在当年的战场李腊石山下修建了石城阻击战纪念园。园内建有石城阻击战纪念馆、纪念碑、红军故事园、景观大道、浮雕艺术墙、风景林、观景平台、主题雕塑和纪念休闲广场等,并对当年的红军战壕遗址进行了修复,同时把石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迁建于此,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1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