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绵竹小成都的川西文气
绵竹到成都不足100公里,推门可见雪山。这里有着“小成都”的芳名,小街、石桥、茶园、戏台、庙宇比比皆是,茶馆尤其多,逢庙、祠、河、亭必有茶座。诸葛双忠祠的肃穆、古酒剑南春的浓香、门神年画的多彩,让我品味到绵竹独有的川西文气。绵竹小成都的文化基因由何而来清代的绵竹名士唐乐宇有诗赞誉绵竹:“济济真如绵竹茂,芳名不愧小成都。”作为古蜀翘楚,绵竹延续了千年的益州古城格局。“小成都”的繁荣景象背后,其实是商贸重镇文化基因的作用。摊开卫星地形图,绵竹西北是山,东南为城,二者分明,各占一半。绵竹的老城区则沿东西大街往两侧延展,剑南老街在西头,马尾河在东头。成都平原上的许多城池都保留有这样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如成都、广汉,或因循风水,或因循地形。或许是思乡心切的官宦想要复制省城,或许是地方乡绅对省会的仰慕,绵竹处处保有成都的影子。与老成都府对应的是,这里也有一条春唏路,不过唏是“唏嘘”的唏;中心广场就像是一版微缩的天府广场;此外,草帽街、顺城街、人民公园都能在成都找到“原版”的地名与路名。若没来过绵竹,人们听到“小成都”这个称号恐怕会忍俊不禁:绵竹的经济发展固然一直不差,但这个县级市毕竟位置稍偏,在富饶的成都平原算不上强县,“小成都”三字未免有些狂妄。不过,如果我们对绵竹的历史稍加了解,即可悟出其中的真正缘由。绵竹地处汉羌之间,历史上一直是贸易重镇。在过去人背马驼的年代,绵竹的地位相当于成都平原西缘龙门山的一处缺口,松潘、茂县的药材、土产、牛羊经绵竹源源不断地流入平原,而成都的货物也要从绵竹北上西去。在周围市县中间,绵竹的文化底蕴尤为深厚,游人走在城中,随处可见书画艺文。绵竹文气的兴盛或许正与边地贸易有关。去年我在拍摄茶马古道纪录片时,曾专门就此向父亲求教,他告诉我,他小时候见到过很多自印度进入中国的舶来品。这些货物沿着茶马古道一路来到四川,商贸途经之处,自然也就成了文化流转、沉积的所在。由此说来,贸易造就了绵竹的文化基因。东汉中平五年(188),刘焉接任益州牧,将益州的州治从广汉迁至绵竹,管辖范围几乎覆盖了今日中国的西南疆域,自然也包括成都——但此绵竹非彼绵竹,汉晋时期的绵竹城,位于今天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以北3公里绵远河西岸,扼川陕古道,易守难攻,是防御成都平原的北部屏障。这个“旧绵竹”的益州治所地位仅仅存续了6年,便因火灾迁至成都。而今天的绵竹市是隋大业二年(606)由当...
cover
用脚步和味蕾丈量欧洲
旅居欧洲的两年时间里,每逢或长或短的假期,我总是想和朋友出去走走。作为一名美食爱好者,我出行的初衷大多都是为了探索美食,但有时候虽是因口腹之欲前往一座城市,最终却流连不已,甚至前前后后造访数次。从热情的南欧到严肃的北欧,我试图用脚步和味蕾丈量欧洲,记录下那些绝妙的旅行体验。Barcelona巴塞罗那热情与理性融合之地作为旅行目的地,巴塞罗那应该是我去过次数最多的一个欧洲城市。2022年冬末春初的时候,巴黎阴雨连绵,恼人得很;我干脆请了几天假,和朋友飞到巴塞罗那,拥抱已然是暖春的明媚南欧。飞过比利牛斯山脉,海岸线逐渐清晰可见。随着飞机缓缓倾斜转弯,阳光开始撒进机舱,而等航向最终和海岸线平行时,巴塞罗那极具理性风格的城市结构就缓缓出现在右侧舷窗之外。19世纪,面对巴塞罗那日益扩张的城区和急速增长的人口,城市规划师和社会活动家塞尔达(Ildefons Cerdà)设计出了正交网格状结构的城市规划,并将每个街区都设计成八角结构,四角让渡出的公共空间不仅方便交通疏导,还给予之后的城市规划者和艺术家更大的创作空间。而如今,巴塞罗那这一典型的社区结构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特征之一。降落在巴塞罗那机场,彼时彼刻最想吃的就是西班牙小吃塔帕斯(tapas)。这种最早盖在雪莉酒杯上的下酒小菜,如今发展成了一套完整的餐饮形式。在当地朋友的推荐下,我们来到一家位于老城区的馆子“Cal Pep”。晚上7点,巷子尽头的码头,夕阳刚刚坠入海平线,餐厅的卷帘门准时升起,门口排起的长队鱼贯而入。我们被安排在吧台位,幸运地正对厨房。一位可爱的亚裔小哥过来招待我们:“我们这里没有菜单,所有的海鲜都在旁边的冰箱里,你们看看想吃什么,想怎么吃,都可以跟我讲。”思考片刻之后,我们洋洋洒洒点了一堆:“伊比利亚火腿、炸海鲜拼盘、烤蛏子、炸辣椒……”小哥奋笔疾书,撕下单子转身交给厨师,又随手接过厨师递给他的一盘烤面包,再次转身放在了隔壁食客的面前。等到这位小哥过来倒酒的时候,似乎是故意将杯子放在吧台的最边缘。只见杯子径直向他那边掉下去,我正要惊呼,他却轻轻一蹲伸手接住,露出得意的微笑。我以为这只是碰巧,结果他又用酒瓶表演了同样的“把戏”,旁边的食客看了都不由得笑起来。其实在这里,“偷窥”才是点菜的最好方式。左边的食客点了一盘蒜香蛤蜊,我叫来小哥,悄悄地指指,小哥摆出一个“OK”的手势。没过一会儿,厨房里又传来黄油...
cover
芦溪有滋有味
江西省萍乡市的“东大门”芦溪县处于湘赣两省间的咽喉要道上,占据着“枕吴头而压楚尾”的特殊地缘格局。这里襟山带水,水陆交通发达,多元文化交汇,南北风姿融合,在华夏五千年壮阔的画卷中,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精神内涵,向人们呈现着一座山水古城兼具自然美与人文美的非凡风貌。芦溪 从你的时光里走过披着晨光,我们从萍水畔的萍乡市区,驱车一路往东循着芦水向数十公里外的芦溪县城进发。唐代进士袁皓在诗中用两条河刻画过这里的风貌:“芦水东奔彭蠡浪,萍川西注洞庭波。”我们的旅程也就从这两条河说开去。萍乡市内的众多河流中,萍水与袁水分别注入赣湘两江,并最终抵达鄱阳湖与洞庭湖。萍乡就位于中国这两大名湖之间。三国时吴宝鼎二年(267),孙吴将豫章郡、庐陵郡、长沙郡部分地区划出,在赣西赣的中广大区域另立“安成郡”,这实际上是以罗霄山为中心设立的一个东南临庐陵南赣,远连两广闽越,近取长沙江州的重要郡治。同时在宜春西境设立萍乡县,与宜春、永新、安城、新喻、平都等县同归安成郡管辖。这样做,一是为了适应割据态势,二是为了加强对湘赣中部陆路及袁水流域的交通控制,因此,萍乡的县署治所就选在了袁水的源头区域。这是一片南靠武功山的低丘平原区,袁水的源头河芦溪从武功山流出,穿境而过。这里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居住,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楚,是曾经的吴楚边关前卫,自古就有“吴头楚尾”“吴楚通衢”这样诗意的说法。此地因河得名,被称为芦溪。我们车行的这段路,大约是与一条名为湘赣驿道的古道平行的。这条古道全长300多公里,东连南昌、西达长沙,古为赣、湘、云、贵、川五省通衢,而仅为驿道全长十分之一的萍乡至芦溪路段,更是唯一连接赣江、湘江两条水道的陆上高地。古时当地的竹枝词说:“东去江西写官板,西下湘东装倒划。中五十里船不到,满路桐油兼苎麻。”在陆路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这段不通舟楫,只能步行的路段,因扼赣湘两省咽喉而被历代朝廷所看重。控此,南则百粤八闽,东则祁门常山,俱在指掌之间,其战略地位可见一斑。直到初唐时,萍乡的行政机构才从芦溪迁至今天的市治所在地,在这中间的353年(横跨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等8朝),以及之后的漫长岁月里,芦溪都是萍乡的经济文化核心区,集聚了众多历史古迹、灿烂的文化遗产与多彩的传统民俗。我们此行的第一站正是去探访1700多年前萍乡县行政机构所在地,芦溪古岗村(现芦溪镇古城村)的城隍庙。从新...
cover
字观中轴 古文字中的北京城
天地之间的我们都是旅人,流传了数千年的汉字正是龙的传人一路走来留下的足迹。当我们从古文字视角审视北京中轴线,就形成了一种欣赏文字、欣赏风景的全新方式。古文字演进的画卷徐徐展开,历史的沧桑扑面而来,字形字义转折变化的众多精彩细节就像沙中明珠一般,为我们带来无尽的惊喜与深思。北京城的中轴线是对“中”字的最佳诠释。《说文解字》这么描述“中”字:“内也,从口,丨,上下通。”简言之,在一个“口”字上加上一竖,贯穿上下、平分左右,就代表了“中”的基本含义。《说文解字》的界定是基于小篆的写法。而在小篆之前,从甲骨文始,到铸刻的金文、籀文,尤其是列国文字各有不同的背景下,“中”字的写法多种多样,但是仔细辨识,无不代表着同一种意思,就是在一个圈定的范围内,于中央位置插上一个标志物,并通过圈定范围两边的对称形式来代表“中”的含义。在中国人的思维模型里,“中”不偏不倚,是心理意识上的“正位”。《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这是我国最早对城市建筑规制的记载。从西周开始,历代城市的建设均以方形为标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现中轴线的都城在哪儿?一般存在两种说法。一些史学家认为,曹魏时期的邺都是第一个出现中轴线的都城,距今有1700多年,都城内一条南北向的大道是最早的城市中轴线形态。而考古学家经过一系列发掘和研究则认为,4000多年前的夏宫,不仅位居都城正中,且多座宫殿的格局已呈现出“中轴突出,两翼对称”的格局,意味着中轴线在中国都城的建设中可能出现得更早。北京都城史上的第一条中轴线,要上溯到金代,海陵王迁都燕京并改其名为“中都”。海陵王兴建的金中都城,出现了北京都城史上的第一条中轴线。但这条线并不在今天北京中轴线的位置——元灭金之后,在中都原址的东北方向另选新址,建造了元大都城。元大都中轴线由钟鼓楼开始向南,构成了一条穿过皇城的主干线,这个格局一直延续至今。“四四方方一座城,一条轴线在当中”,这条城市中轴线向世人展示着“中”字的根本内涵。汉字有六种造字的方法,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在这“六书”之中,会意具有独特的形象性:表示人很多的“众”、表示木很多的“森”、表示“人倚靠着一棵树”的“休”都是典型的会意字。而钟鼓楼的“鼓”字也是会意字,它传达的画面比“众”“森”“休”更为生动。图中的三个字里,左边的两...
cover
北京的生命之轴
提起北京,人们心中浮现出的或许是故宫、天安门、天坛等名胜古迹,或许是京剧、京绣、景泰蓝等国粹艺术,或许是烤鸭、爆肚、涮羊肉之类的可口佳肴。巧的是,这些最具京味儿的事物——无论是辉煌的地标建筑还是同样不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与一条『线』有关。在物理空间上,它是钟鼓楼、故宫、太庙、天安门、正阳门、永定门等恢宏古代建筑的嵌连集合,而在广阔深远的文化空间和精神空间中,它更是建筑大师梁思成深情盛赞过的『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七个半世纪以前,元朝忽必烈把都城定在大都,并选定当时积水潭东岸尽头处的东北角(今钟鼓楼附近)为基准点,由该点向南确立宫城位置,兴建都城。此后由明、清到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座城都以首都之姿卓然于世,那条穿城正中心、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与围绕着它左右对称的都市格局一起,始终清晰可见,未曾迁移。这条中轴线是北京的灵魂和脊梁。大国首都独有的壮美秩序,就是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的。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北京中轴线既是北京的空间之轴,更是一条文化之轴、生命之轴。我曾有幸随现任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先生一起,登上这古老中轴线的北段起点——鼓楼极目远眺。单老的一番话让我感慨万千:“我住过四个四合院,东城俩、西城俩,正好对称;当过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就围绕这中轴线打转。这个长达7.8公里的方圆空间里,形成了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五位一体的中轴线城市文化风貌,蕴含着从古到今劳动人民创造的、动人的文化与历史。”难怪,无数与北京有关的美好事物,都源自中轴线这一生命之轴。在空间上,这条中轴线是满盘皆活的画龙点睛之笔。本着以中为尊、左右对称、前朝后市、郊外祭祀等中国传统营造思想,北京城这座最大的“四合院”,有了一竖“丨”的主心骨,从而由格局固化的“囗”成了严肃活泼的“中”。在时间上,这条中轴线则代表文明的一脉相承。尽管朝代更迭,无论是外来民族还是新生力量入主,无一不尊重以中轴线展开的都城城市格局;在中轴线上延续发展的不只是国家政权,更是这片土地上各民族之间和共同的文化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讲,北京中轴线正是中华民族“中正平和”价值观的天然承载与直观外化。虽然忽必烈定都之时,是先定下中轴线北端、再向南顺导而下的。但今天我们重读这条北京城的中轴线,还是应该从南端起点开始。这既是根据面南背北的正统观、大军南进北出...
cover
从普洱到阿里:滇藏之路上的盐、咖啡与歌
盐曾是青藏高原上的“黄金”。据《隋书》记载,当时的藏北地区“尤多盐,恒将盐向天竺兴贩,其利数倍”。千百年来,普洱的盐都、芒康的盐井、日喀则的盐湖都曾繁华于世,因盐而兴的盐业、运输业,开辟出无数条跨越横断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与祖国内地、尼泊尔、不丹、印度通连的细小走廊。其中最重要的两条盐路,一条向西经日喀则、阿里,进入拉达克,与丝绸之路相接,一条则向东经林芝、昌都,进入川滇,与茶马古道相连。一年之间,我不停地往返于普洱与阿里,从春天到秋天,为的是拍摄的一个与盐有关的故事。其中的几站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普洱曾是古盐道、茶道的交汇之地,而这里如今仍是茶叶的主产地,咖啡日渐时新,盐业却早已沦为遗址。芒康的盐井乡保留着世界上最原始的制盐方式,千年盐田安然无恙。扎布耶盐湖日前发掘出储量巨大的锂精矿,让这个偏远荒凉、空气稀薄之地变成了21世纪的能源源泉。无疑,盐的象征意义在今天已高于它的实用价值,而此间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商业路网也变得旖旎多姿,展现着动人的文化魅力。普洱 盐都的咖啡之缘海拔1300米、年均气温18.9℃的云南西南隅,蕴藏着一座北回归线上的物种绿洲——普洱 。亚热带季风常年吹拂,润泽着这片土地,当地草木葳蕤,物候现象显著。茶马古道一条发于雅安,为川茶入藏线路,另一条则发于普洱,为滇茶入藏线路。2007年,“思茅”正式改为“普洱”,这不啻是为自己的茶马古道之源正名,而这里“滇南盐都”的名号却早已没落。普洱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当地还存有三座古驿站遗址——那柯里、碧溪和磨黑。“磨黑”就是傣语里“盐井”的意思,可见“滇南盐都”的称谓并非虚名。此间采盐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汉朝;元、明、清代都曾在磨黑设盐政,民国时期设盐政公署,磨黑是云南的四大盐矿区之一。今天,咖啡成了普洱的另一大产业,经过雀巢、星巴克等国际品牌的常年耕耘,普洱目前拥有种植面积、产量和品质都称雄全国的咖啡产区,并已成为一个国际咖啡交易中心。云南咖啡生豆大赛、“云南咖啡风味地图”杯测大会等咖啡行业盛会每年都会在普洱举办。“云南咖啡风味地图”是一个公益项目,宗旨是通过收集、烘焙、杯测云南各产区的咖啡样品来界定云南咖啡的风味。西藏咖啡师措姆每年都受邀参加在普洱举办的“云南咖啡风味地图”杯测大会。海内海外的咖啡师会聚普洱,对于措姆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交流机会。在她看来,如果想要在西藏做出国际标准的咖啡,就必须...
cover
在泉州看非遗: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协奏
海洋对古人来说,是陆地疆域的自然边界,也是海上贸易与探险的起点。我国的闽南地区山脉密集,海岸线长,当地人富于闯荡的勇气,有出海打拼的传统。闽南名城泉州古称『刺桐』,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这座被西方人誉为『光明之城』的港口在宋元时代曾占据着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显赫地位。『苍官影里三州路,涨海声中万国商』,如今的泉州依旧是东方大港,它延续着『海上丝路』重港的辉煌,而其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又下沉到了百姓的生活日用中,总能让来到这里寻访的我领略它既古意盎然,又生机勃发的神采。蟳埔民俗:簪花围中的春风自古以来,泉州蟳埔村的男人勇敢地出发『吞海』,女人则留守家乡『讨小海』生活。蟳蜅女将鲜花留在了发间,簪围成四季如春的『花园』。簪花围的背后是女性直面生命无常的故事与保持美丽乐观心态的坚守。妈祖作为海洋女神赋予了当地人精神力量。农历正月二十九日,一场浩大的年度民俗『妈祖绕境巡安』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数年前的某个冬日,我独自来到古刺桐港畔的蟳埔村。温和清透的海风,日头悠长的晴空,行走在一望无际天空中的朵朵浮云,都让人无限舒适。妈祖庙前缭绕的香火燃尽了一整个秋的故事,蕴藏着一些关于信仰与牵挂的诗意。布满蚵壳厝(用蚵壳建造的房屋)的窄巷,榕树下如烟的光影,长街尽头的蚵仔煎,平添了人间朝暮的烟火气。几位蟳埔女低着头,坐在板凳上,飞快敏捷地用小铁锥撬开海蛎壳,一只只水灵灵的海蛎便被剥出来了。她们靓丽的上衣与发饰光彩慑人,美得让人不忍直视。这份独特的美一直驻扎在我的回忆中。为了深入了解蟳埔村的地道风物,我找遍资料,惊讶地发现在这个小小的泉州村庄中,蟳埔女习俗竟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热烈的簪花围、独特的妈祖绕境巡安节俗、就地取材的蚵壳厝,半夜出嫁的婚俗……蟳埔人的智慧和历史积淀蕴涵在此间民俗的诸多细节中。村口近90岁的老奶奶向我娓娓讲述年轻时的故事。闽南人自古敢向浩渺无界的海洋讨生活,真武庙前的“吞海”石碑显示了此地人民经风斗浪、征服海洋的魄力。据说,古时“闽南出海者十之仅归二三”,这样的危险系数实在令人心惊。蟳埔的男人时常随着出海的商船远离家乡。对蟳埔女来说,送别亲人之后就是吉凶未卜的忧虑和旷日持久的等待。但她们没有资格在焦虑与担忧中蹉跎时光,男人去“吞海”,女人则要“讨小海”。蟳埔特有的滩涂提供了天然的海蛎养殖环境。海水涨潮时夹带而来的蚝苗会附着在海蛎石上,海蛎即可终年附着...
cover
在麝香之路上 寻迹羊同古国
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人烟最稀少的中部地区被称为“万里无人区”。经过多年考古发掘,此间一条堪与丝绸之路比肩的古代贸易走廊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我们一行人驱车自驾,正是为了探访这条“麝香之路”上古代文明的遗迹。遍布传奇的土地春夏交替,一个西藏最让人心动的时节。此时青藏高原西部的广袤荒原上,众多村落牧场变得格外热闹,青壮年男人们,忙碌着将自家产下的货物捆在驼牛的背上,赶起驼队,辞别家人妻女,从羌塘、从大藏北、从阿里、从尼泊尔出发,穿越喜马拉雅的重重高山,走向最近、最繁华的城镇,走向以物易物的边民集市,换回生存必需的食盐和日用品。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千年,如今依然。外部世界的朝圣者们,背着行囊,熙熙攘攘地拥上高原,他们不厌其烦地转着神山圣湖,抬起头仰望洁白的雪山冰川。他们比虔诚的僧侣还要虔诚,让潜修的僧侣都为之动容。但很少有人会留意脚下小路边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远处天际线下忽然出现的残垣断壁、村边妇人手中捻动着的历经岁月的佛珠,以及垭口畔的巨石、崖壁上状如蚁穴的洞穴和洞穴里不知所云的上古图腾……这是一片遍布传奇的土地,每一块石头下都埋藏着无文字的过往,虽然大部分的地方都状如火星般荒凉。20世纪最初的十年中,无数世界伟大的探险家涌入这片海拔最高的荒原,期望着伟大的发现。斯文·赫定们辗转多年却一无所获,美国探险家杜尚失望离开时说“覆盖西藏的迷雾太过厚重”——是呀,这里如今依然迷雾重重。我们随着阿里旅游局的向导,去参观新开发成景区的皮央石窟。在喜马拉雅山脉的西北角,札达土林沟壑纵横的山间,一条修缮一新的沥青路直通皮央石窟刚刚堆叠起来的景区大门。除了山体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洞穴之外,这里增加了很多新的元素——新修的步道,游客中心,展示牌。就连石窟下面曾经破旧的村庄也沾了福气,所有的房屋都被重新修缮粉刷过,变成了未来的旅游民宿。就在这样一个已经深度开发的景区里,一个为寺庙绘制壁画的画匠,不小心撞开的一堵石墙,一个绘着精美壁画的洞穴显现出来,本以为再无惊喜的石窟,再次给人们带来了惊喜。除了壁画,洞穴的地面上洒满了贝叶和金箔制成的经书,作为一个现场的亲历者,我感觉自己几乎已经窒息了,时间像是拉开了一道门缝,令我得以窥探重重历史迷雾中被隐藏起来的秘密。在此之前,对于阿里地区札达县境内的考古工作已经持续了十多年,从最初山间发现的苯教后弘期遗址开始,由浅入深,人们不断在更深的地层中发现新的遗址,直...
cover
浙中缙云 石头缔造的风骨江南
缙云是浙江丽水市的辖县,三角状的县域像锥子一样嵌入金华、台州、温州、处州(今丽水)四府交界处,自古就有“三府通京喉道”之称。“石头”是缙云的关键词,孔武有力的大型石拱桥、高达五六层的石屋、江南一带规模最大的石窟群,都让缙云成为婉约江南的一个“异数”。不少人眼中的江浙总是一派旖旎水乡的风情,而在缙云,我们会见识到一种由石头缔造的风骨江南。火山 凝成了缙云的骨架缙云县地处浙江中南腹地,这里千米以上的高山有343座,括苍山脉与武夷山的余脉仙霞岭在此交汇,好溪穿境而过,两岸险峰嵯峨,田园村落交错,水色山气缠绕,宛若变化莫测的人间仙境。在这方山水中,仙都是仙境中的仙境,鼎湖峰是仙境中的最高境界。仙都原名缙云山,因唐玄宗一句“仙人荟萃之都”而名动天下,遂改名为仙都。我去仙都的时候,正值春雨初歇,鼎湖峰钻入云雾中,若隐若现,显得仙气十足。一群白鹭从柳树林中飞起,如同碎纸片被风卷起,顺着好溪波间飘洒开去,飘向了对岸的鼎湖峰,渐渐不见了踪影。眼前的场景,800年前的王十朋也见过,这位厌倦了都市生活的南宋状元惊叹于这灵性的山水,写下了“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的诗句。这联诗固然藏着王十朋对鼎湖峰的偏爱,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看似“柔美”的脾性之下,缙云的骨子里隐藏的却是一副“暴烈”的性格。缙云的骨架是一片亿万年前形成的火山。这里位于武夷山-戴云山隆起地带和寿昌-丽水-景宁断裂带的中段、浙江火山带的交叉点上,盛产千奇百怪的火山岩。仙都、黄龙、岩门、蛟龙大峡谷等地密集地分布着各类地质遗迹。最具标志性的景观——仙都的鼎湖峰,形成于白垩纪火山喷发,高170.8米,顶部面积710平方米,底部面积2468平方米,是我国迄今发现最大的单体石柱。著名地质学家陶奎元考察了缙云地质地貌后,认为缙云是亚洲东部沿海、太平洋西岸火山地貌比较齐全、比较系统、比较独特的地质地貌集中区域。这片火山岩地貌中分布最广的是凝灰岩,储量达30亿立方米。凝灰岩形成于距今七八千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是一种火山碎屑岩,顾名思义,它的主要成分是火山灰,其中的碎屑物质有50%以上颗粒直径小于2毫米。缙云凝灰石质地多样:有的质地疏松,纹路散乱,显得粗犷大气;有的质地细密,纹理富于变化,形成五花八门的奇妙图案;还有一种层凝灰石,质地非常细腻,色泽明艳,切开来如同千层糕一样层次鲜明。缙云盛产花岗岩和红砂岩,但是作为建筑材料,它们...
cover
莫斯科:充满故事的877年
不知道是不是很多国人都像我一样,有一个地方,打从记事起,幼小的心灵就被父辈无数次播撒下一颗热烈向往、崇拜敬仰的种子,这里就是莫斯科。2024年,我第一次踏足这里,而此时,也正值它建城877年。莫斯科,是俄罗斯联邦首都,也是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交通中心以及最大的综合性城市。1147年,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从莫斯科大公国时代开始,到沙皇俄国至苏联及俄罗斯联邦,莫斯科一直是国家的首都,迄今已有877年的历史。历经变迁,莫斯科的文化艺术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传统。无论是古老的教堂、宏伟的宫殿、精美的壁画还是优美的音乐、舞蹈和文学作品,都充分展现了莫斯科的文化艺术魅力。毫不夸张地说,置身莫斯科,无论在哪里你都会发出感慨。会在无数的遐想与记忆里寻觅到属于这座城市的结构和光影。一座城 一部史 肃穆而沧桑 这里有历史的血雨腥风 来莫斯科第一站必须来红场(Red Square)。以往在新闻里看,红场都是一望无际,恢弘大气。当真站在其中之后,发现和电视视角大不相同。红场占地约9.1万平方米,它的地面很独特,我以为会像天安门广场一样光滑平坦。其实不然,红场地面都是由长条巨石铺成,高地不平,像欧洲很多城市的街道还带着些坡度。广场周边红色基调的建筑,也让这里显得古老、肃穆。红场是莫斯科历史的见证,也是莫斯科人的骄傲。莫斯科人把它称之为“首都之心”。而现在,这里也是全俄罗斯人的聚集之地,人潮涌动,热闹非常。演出、主题公园和市集也会因季节不同而变幻。红场里最标志性的建筑应该是被国人亲切称之为“洋葱头”的“圣瓦西里大教堂”了。9个形态和颜色各异的洋葱头教堂顶,是红场的地标建筑。精美绝伦的东正教教堂建筑艺术在这里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莫斯科红场西面的克里姆林宫(Kremlin)是世界闻名的建筑群,享有“世界第八奇景”的美誉,是外国旅行者必游之处。克里姆林宫曾为莫斯科公国和18世纪以前的沙皇皇宫。“现在,也是俄罗斯联邦总统府所在地。克里姆林宫是一组古老的建筑群,也是一个巨大的城堡,克里姆林宫的围墙长2235米,厚6米,高14米,围墙上错落分布着很多塔楼,其中最著名的是带有鸣钟的斯巴斯克塔楼。5座最大的城门塔楼和箭楼上装有红宝石五角星,即著名的克里姆林宫红星。听当地人说,在二战期间,克里姆林宫曾进行了精心的伪装,以避免德军的轰炸,这些闪耀的红星,见证了苏联和俄罗斯的历史变迁,也成...

点击排行

微信公众平台

新浪微博